懒人听书网
  1. 懒人听书网
  2. 耽美小说
  3. 神秘让我强大
  4. 第二千零七十七章 崔家之忧
设置

第二千零七十七章 崔家之忧(2 / 2)


30万户一共才多少人就算一户七人来算也就二三百万人。

当然这其中肯定是有隐匿人口。

但30万户是曹操可以直接征税、征兵的人口。

太行之牢固是经过历史证明的即便是以袁绍之强都打不动更别说其他诸侯。

曹操并不比袁绍强多少袁绍死后还要多年时间还要等待袁绍儿子们内乱这才平定河北根本没有摧枯拉朽的劲头。

可以说是勉强胜利。

这才导致后来征讨江南乏力赤壁之败不是偶然。

曹操出兵十五万对面也有兵马八万而且有着水军的绝对优势。

并不是演义中的80万对五万那么悬殊。

灭江南没有水军优势是打不下来的。

参考后来元灭南宋就是水军压过了南宋才解决的。

何况闻人升的山寨建的非常牢固。

当然山中根据地的弊端也是有的。

那就是闻人升内部调度迟缓。

为此闻人升在山中修建木制轨道。

一边种树一边砍树种下多少就砍下多少。

在山中开垦他当然知道要保持水土树木不然的话就等着山洪爆发。

通过木轨进行运输其实木轨道在秦朝是已经有过。

不过秦灭后后来人又放弃了这一技术。

因为维护困难。

更换木头是很费力的。

木轨建设自然缓慢一时半会是建立不起来全部轨道的。

但可以先在临近山谷中建设这样可以大大提升物资交换的速度。

当然了这种建造肯定很迟缓。

山地发展优劣突出。

容易防御也难以出击。

每次出击自己的粮草运输也是困难。

等于是小号的蜀国。

山谷内部商业运输商业经济发展也很困难。

难与互相交易。

所以说潜力有上限。

一旦和平之后山区迅速会沦为经济竞争中的洼地还是临海那些容易攻击难以防御之地更容易发展经济。

这就是有利有弊只看天时。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张燕选择投靠曹操的原因。

他对山地的优劣有清醒认识。

可以抗拒一时不能抗拒一世。

这个认识领先了蜀国数十年。

但是对于闻人升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凭借他的微细操作太行山区提供的资源足够了。

…………

只是闷头发展朝廷无暇顾及给了封号但仍然会有外敌。

冀州清河郡也就是郡守被闻人升花钱买下的。

有个清河崔氏。

之前他们就看上了闻人升的酿酒之业。

曾经几次三番想要谋取技术。

结果都没有得逞。

闻人升可是知道怎么防范间谍的。

各种手段各种内部教育都有。

对付古代人的间谍手段还不是轻而易举。

一个是个人间谍行为一个是体系防御个人如何与体系对抗?

闻人升建立的防备间谍行为基本是将现代手段因地制宜处理一遍。

首先是内部教育接着就是建立保甲人人入册。

陌生人进入就要登记发现陌生人就报告当地保长。

层层上报。

其实商鞅就搞过结果作茧自缚最后自己想逃都逃不掉了。

仔细看看他的变法内容就知道是大一统王朝极端压制民众的典型也难怪深入了解他的人都不会认为他是啥好人了……

但他的手段的确防备间谍很容易。

尤其是现在是封建小农社会流动人口极少。

只有专门的商业部门才有流动。

其他人都是常年不动的有陌生人来很容易发现。

因此清河崔氏一直没有得逞。

反而折掉很多人手。

这一日晚上。

崔家庄园里一间书房里。

“这太行山人野心勃勃阴谋造反我们就在其腹地首当其冲要早做打算。”崔家家主忧心忡忡道。

垂涎酒业只是引子。

等到后来发现对方的强悍后他们就担心起来了。

“我曾经询问过几个游商他们都说太行山人势力庞大有精兵两万这如何是我们可以招惹的?莫要再打他们酒坊的主意了只要我们还有这十多万亩良田子弟绵延不绝何愁家望堕落?”家中的老太公摇头道。

众人也是纷纷点头。

他们毕竟是地主是读书人是士族还不是资本家。

还没有被利润绑架。

就像糜竺虽然是徐州首富陈登家族也没有折腾他们。

因为两者不在一个竞争层次上前者产业利润虽然高却只是地位中下等的商户出任官僚得不到高位。

后者则是靠名望和土地代代积累人才代代经营名望能出任州郡朝廷的高官代代保住家世。

闻人升又没有动他们的土地他们感受不到切肤之痛自然不想和这种割据一方的野心家为敌。

相反尽量缓和关系等到万一的时候看风向来决定是否投靠才是上策。

就像他们以后在袁绍和曹操之间选择一样。

家主摇头道:“老太公您先去休息吧。”

送走了老太公他就对众人道:“你们不懂我曾经深入看过这个太行山人的手段他是来者不拒人人皆教之。”

有人却是惊喜道:“那不是和孔子类似吗有教无类。”

“唉可他教授了那些泥腿子们该如何经营该如何做工若是我们庄园中的百姓也学了他那一套必然不会在我们土地上耕种会纷纷去他那里这是挖我们的根基。”家主叹气道。

“家主过虑了我早听说他们的租子也有三成之多而且是山地我们崔家为人厚道只要四成租子而且都是好地根本不担心没人来租用。”有人摇头道。

“你们啊鼠目寸光不足与谋。”家主生气了。

很显然这些人都被黄巾搞怕了不想再惹来动乱。

闻人升既然没有找他们的麻烦他们干嘛要多事?

好好经营名望等到太平时再出去做官不好吗?

他们却不知道按照闻人升的做法不出30年做官就会卷死了。

再像现在这样人为炮制几个孝顺之事然后吹捧一下就举孝廉当高官根本不可能了。

汉代早就有歌谣讽刺这事: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