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听书网
  1. 懒人听书网
  2. 耽美小说
  3. 诡三国
  4. 第八八零章 不速之客(五)
设置

第八八零章 不速之客(五)(2 / 2)


有人说文化应该是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但是实际上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某一特定的社会政治阶级服务的产物。

为何山东士族可以把持住朝廷并且也没有太多的人觉得奇怪或是觉得有什么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冀州、豫州的士族有他们自己的在文化上的声音。

豫州那一块就不说了颍川前前后后出了多少在朝廷在地方上为官的人数都数不清更不用说那些学术上有所成就却并没有出仕的人了。

在冀州地面这一类的人也是不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齐之间就多有高士特别是齐国的稷下学宫更是百家争鸣的顶尖学术殿堂滔滔雄辩的孟子幽默滑稽的淳于髡还有“谈天衍”邹衍、“雕龙奭”邹奭、“天口骈”田骈、“一日服千人”的田巴、“千里驹”鲁仲连就连文思严整敏捷的荀子等都曾游学于此高谈阔论、竞相献策。

斐潜原先的设想就是让这个学宮成为新的一个学术体系并且衍生出更丰富的文化分支出来但是现在似乎还做不到……

这个问题或许需要一个更强有力的学术方面的领导者才行斐潜自己没有办法因为确实是分身无术而这种事情原本蔡邕来做才最合适不过按照蔡邕的性子……

蔡老头子遇到高兴的事情估计会兴高采烈的谈天说地然后曲水流觞两三天估计都没有问题但是遇到这样的麻烦事多半会不耐烦的直接甩着袖子掉头就走然后缩回他的小院成一统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因此现在这个难度还是有一些的。

“最近流民北上的有多少?”斐潜无奈的叹息了一声然后暂时先将学宮那边的事情放下反正一时半会也管不到那一头去先将眼前的事情顾好再说。

对于这个徐庶倒是熟悉得很根本那就不用翻查资料就回答道:“前后加起来往北走了十二批了总共是六千八百余人耗费粮草四百余石葛布三百余匹主要是刀耕火具等等消耗较大已经下令让平阳再调一批物资前来了。”

流民在经过了梳理之后按照籍贯亲属等等的关系登记造册重新建立起基本的秩序然后组成了最基本的群落一半指定一半推选出基层的管理者由其领取发放生产生活用具最后说明如果在一个群落内的人员能够全员抵达阴山那么这个管理者会多给二成的土地和物资作为奖励。

当然也有惩罚措施在沿途路途搭建起来的简易的兵营除了补充一些必要的物资比如盐和干粮等等之外都会检查一名册上面的人员是否折损的太多如果一旦发现出现什么异常就开始检查这个群落的人员和官员的情况视情节进行处理如果出现贪腐之类的该杀就杀了……

虽然不是很完善但是只需要保持在路途上的基本作用就可以了然后到了阴山之后再进行重新组合对于表现优异的基层的管理者也就可以提拔起来作为正式的小官吏使用。

“阴山若能添五万人趁着春时未了种些菽、稷之类的等到秋收之时我等的日子就好过多了……”斐潜不由得有些憧憬的说道。

并州好地方不少但是就是人少现在只要有人口的补充后续的发展自然就更有保障了人口多了粮食产量上去了兵源什么的也当然不成问题。

徐庶也是点点头然后说道:“现在就是担心工房那边……嗯北面也要东西这里也要物资……子鉴现在都瘦了一整圈……”

“哈哈……也是辛苦子鉴了嗯也是需要再给子鉴多增一些人手主要现在还找不到更多的人像子鉴一样愿意脚踩实地做些工房事务的人……”斐潜也是头疼现在绝大多数的士族子弟都只愿意学习经学对于这些器械和技巧类的还是有些看不上眼。

“就是不知道到了黑山的太史子义现在如何了?”说道了太史明斐潜就想到了太史慈现在太史慈居然是公孙瓒的手下不过似乎不太受重用而已。按照斐潜的记忆当中太史慈北上辽东之后还是回到了家乡然后才有了那个请刘备援军的故事……

太史慈和公孙瓒在这个期间内发生了什么事情才导致这两个人最终的分道扬镳?

“……报!”一个兵卒从外面跑了进来到了堂下禀报道“……晋侯与都乡侯领八百余兵卒前来已到关外八十里!”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