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听书网
  1. 懒人听书网
  2. 耽美小说
  3. 诡三国
  4. 第2407章君子小人
设置

第2407章君子小人(2 / 2)


说明了官吏的职责也就限定了负责的范围。韦端表示官吏的主要职责是上传下达并且将易经扯出来作为大旗招摇一番就好像是表示上古就认同的表面上听起来确实是没有什么问题

只不过官吏的职责仅仅是限于上传下达么?

呵呵。

如果一个官吏所有的作用仅仅是作为一个喇叭筒或者说是一个传声器那么不如直接买个喇叭接到田间地头有事便是喂喂两声不就得了?还要那么多吃干饭的官吏干什么?在文件上标注一下这个抄送哪里那个抄送哪里么?这事情邮递员都能做要这些专门负责上传下达的官吏做什么?

韦端第二段的意思粗听起来像是自我谦虚表示自己能力有限但是实际上是说他的事务很繁重对于裴垣这个事情是心有力而所不逮

韦端的事情多么确实也多。所有的律法似乎都出自于参律院大大小小各项律法条款项目若是要细细推敲慢慢斟酌怕是几十年都未必能做得完。

但是既然几十年都未必做得完那么多一天少一天似乎也不是那么的重要也没有说没日没夜都要盯在律法条例的每个字上至少在这几天韦端就不算是多么忙碌之所以说他很忙只不过是害怕承担责任而已。

最后韦端的总结就更加的有意思了

表面上听起来像是对于裴垣的谴责和唾弃实际上将这种行为归之为有违人情然后又害怕斐潜觉得不爽便是将裴垣比作开方表示像裴垣这样的奸妄小人就算是曹操那边接受了最后也会像是开方害死了齐桓公一样最终也会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对于韦端的这些话里话外的意思斐潜并没有立刻进行点评而是转头看向了司马懿问道:仲达之见何如?

司马懿微微颔首盖天下之事必有其因理方有固。见月晕则多风见石润则多雨此乃因事而推论由不变而论万变是也。如今裴氏子有其果或可追之以明其罪然以臣之陋见不若查其因而杜亡羊也。

当今之人多有以假名而贾于世者。口虽通孔老之言心未履夷齐之行纠集好名之辈汇于一处言必不得志论必不得用私结朋党以为颜孟。然欲行之事或言太过或言太重或言当他人之责指使旁人口涎横飞亲力为之哀哀而鸣。

故有盖世之名亦不可知其德。为官吏者德能并重有能无德者虽一时之用必患于天下也有德无能者犹举而用之无济于事也。今以试取之能然何以取之德?孝悌亲别离茂才不知书便为今之碍也。

裴氏子垣之事当借此事核查德能二者而问也。事是否完其职德是否尽君恩若皆无碍当自去之若有其缺当直言之勿使余者引为例也!

司马懿的言论么听起来似乎就比韦端的要好一些。

或者说比韦端的说辞要更进一步。

大概是因为司马懿并非是裴垣的直属上司的原因所以谈起这样的事情来也不会有什么畏缩和避讳。

那么司马懿所言是否就是完全站在斐潜的立场上的呢?

很显然并不是。

毕竟司马懿的屁股下面的位置和斐潜不一样因此抛开了司马懿表面上的那些东西之后所暴露出来的东西也是可圈可点。

韦端是长安坐地户年纪又长当上了参律院院正之职位旁人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司马懿和韦端不一样。司马懿年轻至少比很多自诩为饱学之士的人都要年轻而在很多时候年轻就是罪过。

斐潜让司马懿出任大理寺卿虽然说在斐潜之下并没有所谓的三公九卿之说也不会有这样的等级但是这个位置若是按照大汉之前的惯例认知也几乎等同于九卿并且司马氏也不是关中姓氏在大汉当下也并不是什么显著世家。

温县司马真要出名是等到历史上司马懿一家子都当官了之后。

当下一个司马徽一个水镜先生的名头并不足以支撑其职位司马懿目前所承受的非议自然不小面前笑呵呵背后戳背影的事情肯定遇到了不少。

所以司马懿的建议简单就是查!

不仅是要查裴垣的还要查其他官吏的!

而且斐潜觉得司马懿这样的一个建议甚至还有更为深层的意思只不过斐潜当下还没有能够完全想得出来。

相比较之下这韦端比起司马懿来说年岁虽长但是这多吃的那些盐不怎么顶事啊!

呵呵

斐潜微微而笑。

所以说啊官吏靠所谓的什么品德来规范其行为根本就是痴人说梦。斐潜之前所说的那些礼不落到实处便都是虚的。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表示这五项是所有儒家学子学习经文的士族弟子的最基础的日常行为标准表示无常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

但是很可惜这个所谓的最基础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啊

儒家子弟学习经文的这些人口口声声将五常封为座右铭作为人生格言的学子成为了官吏之后往往跟随着不是脑袋走而是跟着屁股动。

这种问题若是成为了常态甚至是连统治阶级都认可的常态那就有意思了。

谁都知道人的脑袋不能长在屁股上可是当这些由屁股决定脑袋的这些把持着朝堂喉舌的平日里面道貌岸然的实际上跟着屁股跑的官吏其所做所为常常会令人扼腕而叹

斐潜觉得如果说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在没有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诉诸利益是胜过诉诸道德的。

但是有时候讲利益也不一定有好效果。

宋朝是最为典型的与士大夫共天下就连皇帝都亲口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皇族是真的分享利益给官员士大夫阶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宋代的士大夫阶层维护宋朝统治其实就是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

姑且暂时不论这样的宋代政治制度究竟好不好但是当宋代灭亡的时候并非所有人都对于这种共同利益表示认可在对于对宋理宗、宋度宗两朝的328名进士在入元后的去向做了统计自宋蒙战争爆发以后殉节者有71人占2165%;入元隐遁不仕者174人占5305%;归降和出仕元朝者83人占253%。

说明即便是整天宣讲也确实做到了利益共同体实际上的效果依旧是一般愿意站出来抵抗的宋代士大夫其实也没有超过四分之一甚至大多数的人是选择高高挂起表示于某无关。

到了明朝的时候更加糟糕。

明朝则是尽量把权利收归皇族藩王对于官吏的要求一开始就拔得很高对于贪官的惩罚制度也非常的严厉并且朝堂上下都推崇道德尤其是官吏的品德要求官员们在俸禄很低的情况下要克己奉公甘于贫苦。

但是效果呢?

想一想都知道明代这样的要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怎么可能做得到?

不适当的把道德标准定在大多数人达不到的水平上只能导致伪君子遍地反而会降低实际的道德水平。

一个社会如果宣扬的是利他主义实行的也是利他主义那是最好的社会。

当整个社会都有很高的道德水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胡子所推崇的终极社会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这种社会也是人类追求的高级模式。

当道德水准还不够那么如果宣扬的是利己主义实行的也是利己主义谁都知道社会上都是利己主义者所以必须建立完备的制约机制来实现社会合作建立严格的权力制衡和监控机制完备随时防备把所有人都当做最恶的家伙来防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社会只要律法维护得好运作起来其实也不会太差。

最麻烦的社会模式是宣扬的是利他主义而实行的是利己主义这样导致整个社会到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的伪君子尤其是在官吏层面上就更加的麻烦。社会的监控和制衡机制还没建立好道德挂在嘴边良心只在表面结果就是如李贽所说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明代的官吏大体上就是这一种。

不是说宋代的官吏就比明代的官吏好也不是说明代的官吏就都是垃圾而是整体来看伪君子和真小人这两种类型大多数人可能都愿意接受真小人而厌恶伪君子。

那么对于现在的斐潜来说在面对着裴垣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是应该听谁的?后续应该怎么做?

关键是斐潜需要指向哪一个方向?

是君子?

还是小人?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