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听书网
  1. 懒人听书网
  2. 耽美小说
  3. 诡三国
  4. 第2698章大小矛盾仁义礼
设置

第2698章大小矛盾仁义礼(2 / 2)


韦康找上了陈铭陈铭也很是意动但陈铭依旧有疑虑他认为韦康扳不倒谯并所以他也不肯站出来指证但是韦康则是胸有成竹一般轻描澹写的让陈铭回去等待说转机就即将出现了……

陈铭将信将疑但是对于他来说如果真的韦康能够搬倒谯并他并不在意追打一下落水狗跳起来给谯并踹上一脚然后再砸上几块石头。

似乎一切都在平静当中……

在另外一边谯并本人虽说知晓了一部分家族之事后嗯确实只有一部分到现在为止谯并依旧以为他家族里面的事情还没有爆发还存有侥幸的心态。或许正是这种侥幸的心态影响之下谯并甚至表现得比平日里面还要更加的勤勉这些日子以来不辞辛苦、不惜心力为授经大典之事尽心尽力、事事参谋恨不能将所有的事项都办得妥妥当当的。

在这些事情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从《道德经》里面寻找出合适的句子变成恰当的仪式……

这其实有些麻烦。

谯并觉得麻烦的原因是因为老子的核心观念和推崇礼仪的孔子派系是有些矛盾的。

要以『大典』这样的隆重礼仪来授精呸授经其实确实有些与老子的原本之意相违背。

华夏最早几近于开挂的。

很多人以为乌托邦的社会理想是西方的思潮但是实际上老子的思想之中很早就提出了这一点。老子认为社会的最高境界就是所有人都『上德』。所谓上德自然是没有什么私欲一切都为了公众为了所有的人。这从某个角度来说其实就和乌托邦非常相似了。

所以很有意思的就是其实华夏在诸子百家之时有很多思想都已经萌芽老子孔子墨子等等华夏当时就像是开了挂一样提前站在了有着无数岔道的路口……

以至于当时的统治阶层有了太多的选择结果产生了各种选择综合征。

老子的路太难孔子的路太硬墨子的路太穷……

挑挑拣拣一番七国瞄着自己也瞄着旁人然后试探的走各自的路。

有系统有外挂终究还是要人去用不是么?

而且还有猪队友。

明明这里大杀特杀那边则是大宋特宋……

就像是谯并在很辛苦的从道德经里面寻找出和当下相符合的礼仪规范又从诗经和论语当中去印证其正确性但是家里面的猪队友在他不断努力的时候已经开始送人头了。

而在长安谯并还在憋着一口气努力推塔。

要将道德经和上古之礼联合起来制定出『授经大典』有两座塔是要推倒的一座是老子的一座是孔子的。

在老子的《道德经》当中对于『礼』是比较贬低的和孔子儒家推崇『礼』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这或许是因为《道德经》讲的是道德而孔子更多的讲『仁礼』的原因。

孔子认为在『道、德、仁、义、礼』当中最重要的是『礼乐制度』与『礼乐观念』。孔子也在这两个方面上做了最多的努力也成为了代表他的思想体系中核心观念。

礼乐文化以礼为主以乐为辅是从周王朝之中从部落的父系文化当中传承演变而来逐步形成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包含了周人的习惯法和道德律。

随着周人进入奴隶制社会周礼中原始的平等民主因素逐渐澹化而等级制的内容不断强化但有一点是始终一贯的即血缘关系的纽带不断家族组织与社会政治组织合一。武王灭商之后周成为『天下共主』。为了统治广大的黄河和淮河流域周公对周礼进行一番改革这被称之为『制礼作乐』并且随着周王朝的推广使华夏社会在殷周之际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所以『礼』是错的么?

并不是至少不是以简单的对错来区分的。

老子表示不要礼因为礼是向下的而是要讲上德。

孔子则是表示上下都要礼而且还要有规矩。

儒家之礼有两个重要原则其一为尊尊。就是把人区别分为许多等级并保持低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承认贵族的特权。

尊尊首先是尊君。

另一重要原则是亲亲即对亲族的爱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根据亲亲原则家族利益至上亲人犯了国法应该隐瞒而不是检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对于『礼』后续又有增补逐渐成为了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由其制定推广的种礼制、礼法也就是法律制度。

因为私有制社会的统治阶级有高高在上首先只顾自己阶级的利益所以制定的礼数法律首先是保护私有制和王权统治的。所以对广大劳动群众而言常常是有害的当然对于想破坏和推翻这种礼法的贵族阶层的人们也有一些约束力。

不可否认『礼』也有一些调节民事纠纷的内容和规范并且是利用国家暴力机关来推行实施的但社会上的各种阶级阶层的人为了私利而竞争自然都会企图利用这种礼数或者避开这种礼法出现违犯礼法的大大小小无穷无尽的事件。

老子则说『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所以老子是不喜欢『礼』的他更喜欢『道德』。

上道上德。

上善若水么。

仁义礼皆为下。

道相对来说是『追求』是最佳理想德则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守的理念。

老子的道路就是『道德』。

老子认为在上古有上德人们就能够自觉作有利于社会的事后来社会名义上进步了人也联盟多了生产力也发达多了却大声喊叫人们必须有仁爱心。

喊多了就没人听了。

所以就『攘臂而扔之』了。

这两个似乎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就像是矛盾双方一样顶在一处然后使得夹在中间的谯并很是痛苦。如果完全不管随便搞一搞比如做一个祭坛插上四方旗帜什么的那么要谯并做什么?找一个工匠来说不得祭坛台阶地面都做得比谯并更平直。

谯并是要找到支撑大典理论就像是青龙寺大论一样有一个高度而这个高度才能保证他不会再大典当中失去话语权轻易的被人顶替掉。

不得不说谯并也并非是完全没有能力的在他冥思苦想了数日之后他忽然大笑起来因为谯并忽然看到了一句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得矣!』谯并手舞足蹈『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此乃互通是也!本用之意也!道德仁义礼其实本如一!』

谯并大笑然后招呼着要人加急去做两条长幡就是写『道德仁义礼其实本如一』这十个字然后作为整个授经大典的核心要素。

谯并有能力但是并不代表着他品性就一定很好。

就像是老子和孔子的话一样正是因为不足所以才特别需求。

这就像是矛盾一样时时刻刻都在冲突。

谯并也是如此他天天说要良善要修德要供奉五方上帝修得今生善果结果他自己屁股底下却不干净。总有些事情看似十分复杂但若是下定了决心再按部就班的实施下去就会发现一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困难成败的关键就看是没有具体实施的勇气和实力了。

谯并的家族内部的事情其实就像是老子的道德和孔子的仁礼一样不管是选择哪一种其实都有机会改变谯氏家族的命运的但是很有意思的是谯并什么都没有选。

虽然谯并在台上表示『道德仁义礼其实本如一』但是在实际当中他既没有选道德也没有选仁义礼。

他最终选了『利益』。

就在谯并即将要完成整个授经大典前的准备工作的时候这一天在长安城内大理寺前忽然来了一些人……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