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听书网
  1. 懒人听书网
  2. 耽美小说
  3. 临高启明
  4. 第一百四十七节 佛山之行(十三)
设置

第一百四十七节 佛山之行(十三)(2 / 2)


“谢谢了您这里永远都有出人意料的好东西。”夸克穷眉开眼笑。这个英国商人时穷时富落魄的时候常在李洛由在澳门的公馆蹭饭。

“谢谢。”马阳春看到有酒两眼放光。他到澳门三年多官话已经说得很好和李洛由也相熟。不过他当初可是澳门耶稣会中一个让人敬而远之的人物――此人身上总是散发着野兽一般的臭味连他的同事们也受不了据说这德国人极不愿意洗澡而且喝酒毫无节制。让会长很是伤了一番脑筋。

不过在意大利人的精心调教下这个粗鲁的德国教士已经变得文明许多至少也知道经常洗澡换衣服了。他原有一把大胡子为了便于传教已经把胡子剃得精光看上去年轻了不少。

“李这里有‘大唐公主’吗?”

“没有这是紫诚记的外销货我这里可没有。”李洛由笑了一下大唐公主那一股大黄的苦味还真是消受不了。

“来先干一杯。”

三人喝下了杯子里的酒。李洛由又给他们斟上。这才开始进入正题。

这次他带两个外国人到佛山是为了两件事。一是看能否在佛山开辟传教的据点李洛由是个天主教徒――其父早年到澳门作生意的时候受得洗。李洛由成年前一直随父亲住在香山澳少年时候就教堂里随神父学习他对教义教理之类的东西兴趣不大倒是对欧洲的自然科学和数学颇有兴趣代数、平面和立体几何都学得不错在本时空是极少数掌握西方数学的人才了。

身为大明仅有的少数天主教徒传播福音的事情李洛由责无旁贷他屡次往返澳门与广州之间接送传教士出入境运送宗教书籍还多次在自家的仆役中发展信徒。当然他积极活动并非全部出于宗教热情耶稣会在他的生意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来则是准备在佛山开办铸造厂制造西洋大炮和火枪。宁锦大捷之后朝廷对西洋火器的兴趣猛增。这年的正月朝廷接纳了徐光启的建议命广东巡抚李逢节两广总督王尊徳托葡商代购西洋大炮。葡萄牙人当即奉献十门大炮和若干火绳枪。并由葡萄牙军官和一名传教士率领数名炮手随炮押送。这是在天启年间张焘、孙学诗运送火炮进京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采购和运送西洋火炮进京。

李洛由从邸抄上读到徐光启的奏议――他和徐光启并不相识但是同为天主教徒对西洋的军事科学技术同样抱有浓厚的兴趣。他对徐光启在奏议中提出仿制西洋大炮“练精兵致利器”的政策简直是双手赞成――李洛由在辽东做买卖多年又是亲眼看到广宁撤镇的对朝廷的倚为长城的“边军”是什么状态一清二楚。这种疲软不堪训练不足士气低下的军队根本不是后金兵的对手。

朝廷对西洋火器的需求增加这对李洛由来说是绝大的商机――除了商机他还抱着一份为朝廷军队刷新武器提升战力的忠君报国的想法。如今许多官场中人把火药火器当成了仕途上的敲门砖各种火药配方、火器、炮术的文章、条陈、奏议漫天横飞。对火器不甚了解但是对西方科技略知一二的李洛由来说其中的错谬之多让他痛心疾首――这是要误国啊。他决定:与其让不懂行的人乱来把火器作为自己的升官符不如自己来操办。

李洛由估计着朝廷向澳门采购的大炮不会太多很快就会转入仿制阶段。他很清楚:葡萄牙人在澳门的铸造厂的产能有限而且严重缺乏熟练的铸造工匠。他还知道澳门市政会的通过决议要求尽可能的引诱中国的铸造工匠到澳门来工作铸造铁炮。天启年间购买的三十尊所谓的红夷大炮根本就是从搁浅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船上拆下来的舰炮――这事朝廷闹不清可不等于他李洛由闹不清。

从成本上说自然是本国制造更为廉价朝廷在感觉上也会觉得这种“军国重器”交给朝廷子民去造比那些高鼻深目的外国人可靠些。

佛山这边替朝廷铸炮的工场并不少。但是没有一家是懂西洋大炮的主炮技术的。李洛由也不懂但是他有耶稣会的后援从澳门乃是果阿招募专门的工匠都不成问题。再者他还有夸克穷这个英国人可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他去找东印度公司这条渠道。

“在佛山开辟铸造厂的提议我当然赞成。”马阳春说这个德意志人穿着明朝的衣冠戴着包头巾“会长嘱咐过我火器是大明最关心的事情只要在这上面满足了皇帝和官吏们的需求我们传播福音就会愈加的顺利。”

“神父说得对。”李洛由道“陆神父和汤神父就是这样进得京师。”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