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听书网
  1. 懒人听书网
  2. 耽美小说
  3. 走进不科学
  4. 第三百二十三章 似乎有些不正常
设置

第三百二十三章 似乎有些不正常(1 / 2)


“”

地面上。

看着面前笑吟吟的希生。

徐云的眉头便是微不可查的一皱。

上辈子在写小说的时候徐云曾经听某位读者说过一句话:

能让西方纪念称赞的东方人一般没几个是好人。

这句话虽然有些极端严格来说准确率并不高。

但至少在希生身上确实是一句真理。

‘希生’其实并不是这位小老头的真名这个词是希先生的简称。

类似粤剧里经常看到的‘陈生’、‘王生’之流属于粤省的独有称呼。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

希生的真实姓名早已无从考证但他曾经做过的一些事情却足以令他他遗臭万年。

希生登场的时间是1845年前后那个时期大家都知道由于一鸦的缘故买办行业非常发达。

在粤省一带买办甚至按职能分成了“商馆买办”和“商船买办”两个类别。

前者主要负责洋商在商馆内部的事务包括商务往来和个人项目等等。

后者则主要负责外国商船来华入关事务和商船人员的生活有些像是跨境中介。

与此同时呢。

那个时期东方虽然被动的开放了国门但还有很多事物在外国人眼里极其神秘。

很典型的代表就是东方的船只。

当时清政府严禁对外国人出售船只中式帆船最远只到过爪哇和苏门答腊甚至没有进入过印度洋。

所以对于遥远的英伦半岛来说中式帆船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新物件。

于是呢。

当时有四个英国人以粤省商人的名义购买了一艘大号的中国式帆船招募了30名广东水手一路开始向老鹰那边前进。

那个粤省商人就是希生那艘船便是赫赫有名的耆英号。

耆英号后来抵达了老鹰地界以主题公园的名义对外展出四个英国人赚的盆满钵满。

于是他们又在1848年前往了伦敦成为了历史上到达英国的第一艘东方船只。

上到维多利亚女王下到平民百姓争相上船参观。

希生则穿着自己离开本土时定制的四品官服四处结交英国权贵

并且最终在第一届万国博览会的开幕现场混了个相当靠前的位置还被记录在了油画中。

在开幕式上。

“希生”穿着中国官服摆出“中国老爷”的架子和各国使节一起站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左右两边。

据当年《匹茨菲尔德太阳报》的报道。

当现场的唱诗班唱起《弥赛亚》时。

“希生老爷”抑制不住激动心情从外国使节、达官贵人中走到女王面前优雅地向女王行礼大肆赞美伦敦的繁华兴盛甚至称英国的太阳都要比东方的亮。

这一幕是不是有些熟悉?

没错几年前也有一个东方留学生在老美某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说过一句“这里的空气是如此的香甜”。

二鬼子这玩意儿从来都没有消失。

后来希生得到了女王的奖赏允许他在伦敦自由贸易。

于是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希生一直在做一件事:

将东方的宝藏卖给英国人。

目前已知经过希生之手的文物便超过了六百多件有超过四百件存列于大英博物馆中还被英国人无耻的写下了‘自希生处购得’之类的简介。(britishmuseum可查光是标注关键词的就有423件)

在如今这个时间线。

希生虽然只是个跟船前来的随行人员没能像原先历史中那样瞒天过海。

但徐云依旧对他没啥好感。

奈何眼下自己的身份是个翻译因此纵使心有不满徐云却也无法表达出来。

只见他快步走到希生面前面无表情的朝对方拱了拱手:

“剑桥大学学子罗峰见过大人。”

希生闻言连忙摆了摆手脸上还是一副很和蔼的表情:

“言重了言重了老夫只是一位随行商人担不起大人的称呼如果小哥愿意就叫我希先生吧。”

徐云眼中微不可查的闪过一丝厌恶。

越了解希生所做的事情就越会对他所摆出的笑脸感到恶心。

实话实说。

希生确实可能没实质性的伤害到谁的性命但他所犯下的罪孽却比单纯的杀人要深重的多。

不过希生却没注意到徐云脸色的变化而是继续套着近乎:

“罗峰小哥不知你是何时来到的不列颠国?”

徐云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道:

“希先生晚辈自祖辈前起便定居于欧罗巴大陆距今已有百余年了。”

希生轻轻的‘哦’了一声目光飞快在徐云的脑后一扫:

“原来如此难怪小哥未曾蓄发那不知小哥祖籍何处可曾回过东方?”

“祖上闽省人士可惜山高路远未曾回过家乡。”

“既然如此不知小哥如今做何营生?”

“晚辈并无外业收入暂在剑桥大学读书。”

“无外业?”

希生闻言一愣下意识的便脱口问道:

“若无外业小哥的吃穿用度从何而来?”

徐云摇看了他一眼:

“富婆报销。”

希生:“?????”

看着满头问号的希生徐云并未深入解释。

对于希生这样的买办人士他一直坚信一个道理——这些人可能坏但绝不会蠢。

实际上恰恰相反。

这种人往往在看人接物上有着远超常人的精细与敏感度稍不留神就可能陷到对方预设的坑里。

历史上的1850年一鸦早已爆发当时的英国人在国内属于绝对的大爷稍有不满便会掀桌子。

而希生在这些侵略者面前都能游刃有余情商这块决然要远高于常人。

所以在他面前徐云宁愿把水搅乱也不愿陷入对方的节奏。

眼见徐云似乎没什么闲聊的兴致希生便也不再套近乎了而是话锋一转说道:

“罗峰小哥不瞒你说老夫此番蒙上官看重得了个交接点数部分货物的活计。”

“所以可否烦劳小哥传个话就说编号三十五至七十的展品需人校对请不列颠国派个管事的过来协助一番?”

徐云这次倒没拒绝毕竟这本就是他的职责来着。

于是他转身回到比格·艾斯身边将这些话告诉了对方。

“三十五到七十”

比格·艾斯翻动了几下手中的记事本扭头朝边上的一名肥胖中年人一招手:

“克来恩你随他去吧记得连同编码在内一同拍照。”

名叫克来恩的男子点点头指着胸口的相机说道:

“明白。”

点数、并且拍摄货物存档。

这是双方在参展协议签署时就约定好的重要环节。

毕竟这年头英国还不太了解东方为了避免出现扯皮的事情卸载货物前的点数工作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得到允诺后。

徐云带着克来恩走到希生身边简单介绍完身份三人朝三桅木帆船走去。

希生他们乘坐的这艘船长度足足有五十米宽度接近十五米通体木制比历史上的耆英号还要大点。

据希生介绍这艘船叫做“洪泽”号。

与其他大型帆船一样。

“洪泽”号的船身两侧各有着两条呈汉字‘八’状分布的木台阶宽度大概一点五米左右。

其中一条用于上下人另一条负责装卸货。

当徐云和希生走到甲板上时耳边恰好传来了一阵号子声:

“一、二、三抬起!”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