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听书网
  1. 懒人听书网
  2. 耽美小说
  3. 大明皇长孙!
  4. 第292章:册封前夜,太孙妃人选(求月票求订阅)
设置

第292章:册封前夜,太孙妃人选(求月票求订阅)(1 / 2)


朱棣的脸一下子就黑了。

刚才所有的幻想都被李景隆的这一段话无情给浇灭。

原本以为朱英走了一步错棋结果没成想是一步妙棋。

不过他还是没想通怎么就五十万贯一成股就得人人争抢了连李景隆都要去买。

五十万贯宝钞这是个什么概念。

平均现在一个士卒大概每月三贯。

一万士卒每月也就三万贯。

五十万贯宝钞足够大明养军多久了且这还仅仅是朱英所办五个厂其中一厂的十分之一股。

按照这个算法一厂就是五百万贯五厂便是二千五百万贯大明宝钞。

这完全是大明如今数年的岁入总和了。

太夸张太夸张了!

就这按照李景隆的说法好像还非常的简单。

朱棣不在乎钱财不在乎商人。

可是当金钱达到一定程度时候这足以影响到一个王朝的兴衰。

强行平缓心中的震撼朱棣的语气开头都带着些颤抖:“劳烦景隆给我讲述一番长孙殿下这到底是如何办到的。”

实话说这还是第一次朱棣真正的被朱英给吓到了。

二千五百万贯的财富太离谱了让朱棣都有一种听神话故事的感觉心中不敢相信。

听到这话李景隆感叹道:“讲真像长孙殿下这样的人在商道上是古往今来我都不曾听说过的天才这样的手笔即便是曾经有聚宝盆之称的沈万三也是小巫见大巫。”

“颇有一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感觉也不知道大明在长孙殿下的带领下往后将会如何我有一种感觉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李景隆说完便拿出一本册子递给朱棣道:“表叔这便是长孙殿下在凉国公府拿出来的册子这里面完善的记载了五个厂子的整体规模。”

“还有往后的发展方向已经可能会达到的营收情况看了这个想必表数就完全明白刚才侄儿所说。”

朱棣将信将疑的接过那本册子就开始翻阅起来。

对于朱英在凉国公府拿出来的册子怎么才两个时辰不到就出现于李景隆的手里。

这其实也是朱英的安排。

不管是蓝玉还是曹震亦或是王弼等人尽皆都是武人。

不说大字不识但真正读书的日子真就可以用手指头掰数得清现在位居高位都是追寻自己喜欢的事去了哪有心思真正的沉下来读书的。

像是王弼没整日泡在酒水里已经算是不错了。

打了一辈子仗现如今大明开国当然是享受的时候。

这些册子到了他们的手里第一时间就交给下面的人去了。

加上册子的内容能够看懂的自然都是读书识字的商人在商人这个圈子里这么大的事情肯定都是相通的。

李景隆作为大都督府的一员数位都督去凉国公府参加晚宴迎接长孙殿下他自然是知道。

好奇心驱使也会打探一下有关的消息在这点上朱英本身没有封锁消息的意思甚至暗中还加快传播。

册子只出现了八本然而在朱英离开不到一个时辰市场上的原版册子怕是就出现了百八十本。

至于李景隆手中这本到底是不是从参加晚宴的那些伯候们的手中流出来的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朱棣翻阅完脸上带着些迷糊和震惊。

其实朱棣本身文学功底还是有的毕竟教导的都是名师就是小时候听课的时候喜欢瞌睡要么就逃课。

加上当时朱元璋打仗总是在军营生活以至于文学这块比较弱一点。

看懂是能看懂理解的话就有点难度了。

不过在册子后面关于往后盈利的讲述看完后朱棣都有一股想要入股的冲动。

前面一大堆什么人群定位分析市场环境分析各种数据让朱棣有一种觉得高大上的感觉。

而且仔细去考虑某个数据的话似乎还真就是那么回事。

这样一来后面的盈利情况就显得非常真实了。

“表叔可是看明白了这长孙殿下真是了不得啊。”李景隆见朱棣合上册子也没多想便就顺势问道。

朱棣稍稍面色僵硬了下他能说看不懂吗?

那指定是不能的只能感叹道:“早前我在北平的时候和大侄子第一次接触就觉得非常不凡现在想起来会有如今的情况一切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

“大侄子在商道上的成就不仅是我更是近百年以来没有任何人可以达到如此神乎其神的方式可能将会在史书上留下浓厚的一笔。”

“这笔钱财对于大明对于所有将士都是非常重要最为主要的是这比钱的来源并非从百姓手里拿来而是从商人的手中地主豪绅的手中。”

朱棣本身的智慧是很高的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军事方面短暂的思索他就明白了各中的厉害关系。

群英商会属于朱英这些钱财自然就流入到了朱英的口袋以朱英现在的身份这么大一笔钱自然会成为大明内帑的收入这是显而易见的。

李景隆赞同的点点头长孙殿下最优秀的地方在于这些钱财完全没有涉及到百姓的利益。

看似简单可只有真正了解的才明白是多么的困难。

当今天下从上到下哪怕是大明国库的岁入也是来源于最基层的百姓。

即便是地主乡绅官员俸禄边关军饷国库岁入皆是如此。

那些大发横财的商人哪个不是囤货居奇投机倒把。

这般对比起来就非常的难能可贵了。

不管是李景隆亦或是朱棣也可谓是大明顶尖的勋贵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去事情自然完全不同。

“明日就是阅兵景隆对于阅兵这块可是有什么了解我听长子高炽说似乎昨日大军入城京师卫所的将士们给了百姓很大的改观。”

朱棣转而说道他已经不想再聊钱财的事情了对比商业更多的兴趣还是在于军事。

听到这话李景隆的面色开始变得肃穆起来。

稍稍沉吟后说道:“这些将士们的变化太大我甚至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形容表叔不用着急明日阅兵就能看到了。”

“这次的阅兵不管是对于京师的百姓还是那些来京的外臣亦或是朝堂的大臣们都是一个巨大的震撼。”

“那般军纪严明的将士似乎从兵法上走出般一举一动皆是威慑。”

李景隆想起昨日亲眼看到的大军。

整齐的方队目不斜视的眼神一人人如同行走的雕塑那种迎面而来的冲击感这天下间不知有什么军队可以抗衡。

朱棣听到这话沉默了下来心里头五味陈杂。

虽然并未亲眼见到但从李景隆的神态眼神中他完全能猜测到朱英操练出来的军队绝对是非常的强悍。

李景隆可不是没见过世面自身多次到湖广、陕西、河南等地练军。

对于军队极为熟悉且还立下了不少功劳。

能够让其发出这般惊叹可见被朱英操练过的军队有多么骇人。

朱棣端起茶杯眼神闪烁。

这一切到了明日自然就知晓了。

日落月明京师万家灯火。

此时乾清宫中朱元璋正和宁妃品茶交谈。

“咱大孙果真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这五厂开办不但可解内帑紧缺便连国库都能有很大的帮助。”

“最近宫中用度咱已经连升三个等级在这方面宁妃可得好好感谢大孙一番。”

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在他对面宁妃的案台上摆放着的正是朱英所办厂宣传的册子。

此时宁妃已经看完眼中已是异彩连练听到朱元璋的话不由说道:“雄英那孩子在商道上的成就着实让人叹为观止。”

“照妾身看来这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了更多的涉及到我大明之根本。”

“这么好的孩子竟是在外流落了十年现在想想真是可惜若是早些回到宫中或许应该还会好上许多。”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