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听书网
  1. 懒人听书网
  2. 耽美小说
  3. 崇祯重振大明
  4. 第192章 文思院和匠户
设置

第192章 文思院和匠户(2 / 2)


“成化十二年令营造军民人匠每名月给食盐一斤。”

“工匠有军匠、有民匠在内廷监局服役的月支粮多在三五斗。”

朱由检思索了一下觉得匠户服役的时间并不多。坑的地方在于这是强制服役。无论是对在京城住坐的工匠、还是对外地进京轮班的工匠来说这个制度都很坑。

住坐工匠每月上工十日意味着他们只有二十天的自由接工时间超过二十天的大活他们就没有时间接。

外地工匠只需要每四年进京服役三个月听起来似乎更好。但是以大明的交通来回路上需要两三个月。可以说一次服役就要耗费半年。

而且更坑的是他们还得自带路费。赶路时也不可能上工同样不会有工钱。

想着以后要改变这种制度给匠户减轻负担。朱由检询问道:

“有不愿上工的匠户吗?”

“对那些人怎么办?”

刘若愚道:

“不赴班者输罚班银月六钱故谓之输班。每班有三个月故而征银一两八钱分为四年每名每年征银四钱五分。”

“有些匠户的手艺好能够轻易交上这个钱所以他们就不来上工。”

“朝廷只能给他们加文思院官衔才能让这些人过来。”

“文官说要把文思院匠官革了都是无知之言。”

朱由检听到这里都惊了知道大明的匠户制度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匠户觉得他们服役苦朝廷觉得现在的匠户不好管让他们上工还得加官衔——

双方都觉得吃亏只能改变制度解决。

工部的匠官牵扯太大朱由检决定从内廷改起说道:

“统计一下内廷的匠官看看吃粮的有多少人。”

“内廷需要发多少俸禄又能收到多少输班银?”

刘若愚对这个已有统计说道:

“内府各监局匠官带文思院副使衔者总计二千二百五十有奇。”

“如果这些人的俸禄全部由内廷支出每年需要支米二万多石。”

“班匠工银都是地方官员征解不会运到内廷。”

这句话让朱由检无语又想起大明的财政根本就是一团乱麻没有统一的转运衙门。

这些钱地方收上来就用了根本就不会转运到朝廷。谁能说清楚它们的去向那才真是人才。

这更让他觉得户工二部不能不改九边数百万欠饷、大明工业化的推进都要求他调整户工二部让两个部门适应时代发展。

《崇祯长编》

天启七年十一月庚寅:

仓场总督苏茂相上言:

京军岁支漕米约计所入每年尝侵放六十五万石目前犹以旧积支吾不出三年旧粮已尽新粮未至庚癸之呼必不能免。

伏愿皇上念积贮为天下大命以后除鲜运外断断不得分外请截凡漕折轻赍等银悉贮为多放折色之用不得那借一毫作边饷庶乎日积月累犹有续命之膏。否则仓廪一竭民无粒食将来京师岌岌之势有不可言者。

然京中兄食之大蠹莫甚于锦衣卫文思院。

臣据主事赵建极查下粮厅册万历四十八年锦衣卫官旗等项仅一万七千七百六十余员名。自逆珰乱政以来三四年间增至三万六千三百六十余员名此前增一万八千六百余员名岁多支米二十二万有奇。

文思院匠官册载仅有七百五十二名今增至五千二百八十八名(《崇祯实录》是三千二百八十八人)岁多支米三万余石。

夫岁入之粮稀微若此岁出之粮冒滥若彼伏祈遂一清核庶乎漏卮杜、蠹孔清所系于国计非澉小矣。

下所司议。

崇祯元年正月己巳:

工部疏言:内府各监局匠官带文思院副使衔俸总计二千二百五十有奇请令各监局备造年貌文册听本部核实清汰。

(本章完)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